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A03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漳农函〔2020〕22号
市民建:
贵单位提出关于《建议市政府助推扶持诏安青梅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你们的建议很好。针对我市青梅产业的发展问题,我局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调研,提出了我市青梅产业的发展对策。现将有关建议事项答复如下:
一、进展情况及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梅产业的发展,把青梅列入“十大果”重点扶持发展,我局按照“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思路,从全产业链谋划打造青梅产业,制定实施了相关行动计划,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诏安县目前是全国最大的青梅主产区,全县青梅种植面积13.3万亩,总产量10.5万吨,农业产值4亿元,主要分布在红星、太平、官陂、霞葛四个乡镇。已有青梅加工注册企业36家,青梅小型腌制家庭企业130多家,其中从事青梅深加工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全县青梅工业加工产值达44亿元以上,创税5000多万元。全县已拥有青梅蜜饯类、青梅盐渍类、青梅凉果类、青梅酒类、青梅饮料类五大系列、200多个产品的青梅精制品投入市场。
(一)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诏安县创建青梅良种繁育基地、创建青梅标准化高产示范片、扩大青梅种植面积,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完善园区路沟渠等及施用有机肥、挂黄板、杀虫灯等绿色生态防控措施,带动青梅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太平镇实施青梅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建设两个千亩青梅核心示范园,通过核心示范,进一步带动果园升级改造。
(二)积极打造品牌。积极向农业农村部申报诏安青梅农产品地理标志,扶持青梅生产企业开展青梅“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建设,扶持青梅加工企业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花博会展示,扶持企业开展青梅深加工产品推销活动、组织开展青梅产业的宣传报道和产品广告,推进了青梅产业的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我局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加强协作,依托福建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开展联合攻关。开展标准化种植模式示范,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组织青梅初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校对接,开展青梅精深加工、深加工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邀请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专家,为种植户传授种植青梅的技术与经验,为促进漳州青梅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粗放。果园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节水设施,水土流失严重。粗放的耕作模式导致了果园严重退化,土壤酸化、盐碱化、板结,树势衰弱,青梅单产低,品质差。
二是深加工产品单一,档次不高。青梅深加工产品中有80%以上是属于蜜饯类和话梅类产品,其他产品研发较少,高档次的青梅绿色食品、富硒青梅产品、青梅休闲保健食品少。深加工技术缺乏,企业自发研制的产品不多。
三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大。诏安青梅很少在国内大型媒体上宣传广告,诏安是中国青梅之乡的知名度较低。
三、下一步开展的工作
1.以申报诏安青梅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抓手,全面提升诏安青梅果园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重点完善七大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管管理体系、产业化管理体系。
2.扶持发展青梅精深加工,加大青梅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青梅初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开发青梅精深加工,争取五年内青梅深加工企业发展到30家以上。开展“校企、科企、银企”等多种合作形式,帮助食品加工企业引才、引智、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利用高校、科研单位、名牌企业的技术优势和银行资金,加强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健康、绿色产品。
3.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青梅产业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要集中项目资金打造一批青梅高产示范果园、乡村特色旅游点、文化走廊等亮点工程,促进青梅产业大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
4. 打造“中国诏安富硒青梅”优势品牌。鼓励青梅深加工企业参加展销会,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国专业媒体、电视台、网络、电商平台宣传推广诏安富硒青梅。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富硒青梅”电商平台建设,通过电子商务进一步推广富硒青梅特色品牌。
领导签署:林东坡
联系电话:2663031
联 系 人:蔡建兴
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