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人大十六届四次会议 第006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漳农函〔2020〕32号
王静辉代表:
您的建议《关于支持山区村加快振兴发展的建议》收悉。接到建议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根据建议内容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议办理工作,并指定领导具体负责,相关科室承办,要求结合实际展开调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市乡村振兴。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一是持续推进产业扶贫。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村,所以要精准投入财政资金,扶持山区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特色手工业、林下经济、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物流、乡村旅游等增收脱贫项目。通过农资送货上门、加强生产指导服务等,帮助贫困户抓好春耕生产,确保不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误农时。继续实施“养鸡生蛋”工程,着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落实产业扶贫保险政策,强化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结合机制,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实施“广告精准扶贫”,打造贫困地区品牌,推进产销对接,解决产品销售难题。二是加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实施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动更多财政、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如南靖、华安、云宵、平和、长泰和诏安就有不少山区村列入省级试点村和市级“345”示范工程,每年分别能获得省、市县的财政资金支持300万到50万。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要多向山区村投入,鼓励县(市、区)利用省级财政核定的新增债务限额支持乡村振兴领域公益性项目,2020年各县(市、区)在省级财政下达的一般债券额度内,应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乡村振兴项目。鼓励各县(市、区)在省级财政下达的其它专项债务限额内,合理选取试点发展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地方。三是发展绿色金融。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快农贷”“乡村振兴贷”等涉农信贷产品。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大力发展生猪保险和产业扶贫保险,积极探索农产品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增强“农担”服务能力,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导工商资本到山区乡村投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
二、加大对山区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推进农业特色农产品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运用市场导向和坚持绿色发展,以山区村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基础,引导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围绕着水果、茶叶、蔬菜、畜禽、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八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因地制宜,创建特色鲜明,优势聚集、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发展水平,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提高现代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农技服务新模式。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五有”农机合作社,力争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积极参与福建“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实施“数字农业”“智慧林业” “智慧供销”工程。四是加快山区村第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省级最美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快推进国有林场“一场一景”建设,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新建一批农产品产销联盟,支持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扶持建设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实体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及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
三、加大对山区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快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农村地区水量不足和水质不稳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一县(区)一网”“一网多县(区)”城乡供水新格局,2020年完成投资2亿元、受益人口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8%以上。二是加大对山区村公路的建设。通过加大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农村公路养护的支持力度。推进“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公里,重点推进县道“四晋三”、乡道“单改双”等建设,有序推进山区村公路建设。三是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扩大农村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在乡村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广电网络升级改造。加强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应由政府承担的费用按支出责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四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坚持“五抓五促”(抓长效机制,促常态保洁;抓源头治理,促标本兼治;抓分类施策,促提档升级;抓陋习改变,促文明养成;抓成果转化,促持续发展),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各项任务。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培养文明卫生饮食等个人健康生活习惯,防范各种传染疾病在农村的传播。新建乡镇公厕46座、农村公厕116座,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9400户,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健全常态化治理机制,落实好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农村保洁员管理办法,强化经费保障和农村保洁管理,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离、就地分类、源头减量。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连片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加大裸房整治力度,加快消除“有新房没新村”现象,从而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服务。
四、激励各类人才进乡返村。加强政策投入和倾斜,加快出台和完善针对返乡人才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在培养培训、就业创业、资金税收、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返乡人才全方位的支持,吸引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增强山区村发展活力。一是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乡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鼓励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街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2020年投入1030万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以上。培训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100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落实涉企减税降费等支持政策,放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申领条件,提高农民工技能提升补贴标准。二是实施科技特派员百企千村工程。创新选派方式、利益分配、政策供给等工作机制,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打造科技特派员“升级版”,拓宽科技特派员选认渠道,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向二、三产业延伸。三是加快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参与开展“五千专家下乡进村”服务,鼓励在职或退休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农艺师等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四是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留住一批乡村本土人才,鼓励各类人才留在乡村创新创业。对农村青年、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从事现代农业建设的给予政策倾斜或适当的财政补助与奖励;培育一批农村专业人才。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电商发展人才、农村技能人才、农村社会事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集聚一批支农助农人才。引导城市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引导青年人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引导驻村任职更好发挥“一线尖兵”作用,形成支持乡村振兴的人才合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乡村振兴人才。加大引进农业农村领域高层次人才、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团队的力度,支持乡村发挥培养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
领导签署:郭福泉
联系电话:2029120
联 系 人:彭宏椿
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