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A03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漳农函〔2020〕37号
童以长委员:
您提出关于《关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助力漳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漳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接到交办件后,针对提案所提问题和建议,我局召集有关分管领导、责任科站作了专题研究,分工调研组织材料。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漳州年平均温度21℃,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无霜期330天以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发展特色农业优势显著。近年来,漳州市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禀赋,在做强做优水果、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食用菌、林竹、茶叶、中药材等9个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乡村旅游业、乡村物流业,形成了11个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一)特色农业总体规模较大。2019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882.2亿元和506.3亿元,分别比增4.0%,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总量全省第二位。全市水果产量327.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有7个县(市)入选全省“水果生产十强”,漳浦、长泰获批省级现代水果产业园,平和县是全国柚类第一大县。食用菌鲜品产量占全国10%,居全省第二位。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8.6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建成国家级、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00家以上、省级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家以上。水产品产量居全国设区市第五位,石斑鱼、青蟹、牡蛎产量全国第一,罗非鱼、泥蚶、蛤类等产量全省第一。
(二)“一县一品”特色凸显。全市形成漳州水仙花、双孢蘑菇、天宝香蕉、平和琯溪蜜柚、漳浦保鲜蔬菜、华安铁观音等一批县域特色农业“名片”,特别是一县一特色的水果,平和蜜柚、天宝香蕉、云霄枇杷、诏安青梅、长泰芦柑、浮宫杨梅等。冬季农业是漳州现代农业的一大优势,如冬种马铃薯、蔬菜、冬春水果、食用菌、年宵花卉,占全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超过1/3。全市各类设施农业面积130万亩以上,其中,蔬菜钢架大棚10万亩,果茶喷滴、节水灌溉110万亩,花卉温室大棚400万平方米,食用菌工厂化生产150万平方米,规模设施养猪场1385家;网箱设施水产养殖305万平方米,工厂化海水养殖水体93.5多万立方米。
(三)质量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全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云霄、平和确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龙海、华安、东山确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还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3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4个。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25件、省著名商标217件、地理标志商标95件、省名牌产品133个,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有效数520个。平和琯溪蜜柚、白芽奇兰、华安铁观音、南靖兰花、漳州水仙花、诏安红星青梅、云霄枇杷等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平和琯溪蜜柚获评福建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漳州石斑鱼、白对虾等入围“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占全省16%(信华、东方、大闽、紫山、绿宝、天福、锦溪、同发、海新集团、立兴食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2家,市级龙头企业33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亿以上的2家、10亿元以上13家。天福、绿宝在香港,傲农在A股主版上市,场外挂牌18家。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5016家,国家和省级示范社81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5936家,省级示范场8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全市流转耕地面积66.5万亩,流转率达36.8%。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较好,也存在提案提出的一些问题。一是产品品类丰富但单品较小。我市山海林田海齐备、温润适宜的气候禀赋,造成了11个特色产业,“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发展较为成功。但品类丰富也意味着单品体量较小,农产品加工品类齐全,不利于企业上规模、控成本、打品牌,也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我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位,但上10亿元的企业仅有13家,上5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二是农业面临资源约束。环保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畜牧养殖划定禁养区,可养区养殖审批手续收紧等。划定生态林和天然林,严禁采伐,林业产业萎缩。新修订海洋功能区划我市减少3.6万公顷养殖面积,近海养殖面积下降。三是企业转型面临较多困难。企业以市场导向、品牌导向为主线,推动企业进行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高附加值的产业化改造是重要方向。贸易战、绿色壁垒国际市场开拓更加困难。很多企业自有资金和有效抵押物不足,在平衡正常生产和企业转型升级方面都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三、下一步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特别是以市委市政府即将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大会为指引,认真研究吸收提案意见建议,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突出抓好特色高优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推进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大一产,用好气候资源,进一步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和区域布局,扎实推进经济作物高优高效生产。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精细精品菜和高山蔬菜,引导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特色优势的蔬菜主产区,向形成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园区聚集发展。发挥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生产优势,稳步发展杏鲍茹、金针菇、双孢蘑菇、白背毛朩耳等大宗品种,适度发展白玉菇、蟹味菇、黑皮鸡枞菌等珍稀菌类。突出水果优化品种结构,引种荔枝、龙眼、蜜柚等高优品种嫁接换种2万亩、百香果5000亩。茶叶突出生态绿色茶园建设,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5000亩。中药材要注重特色种质创新,打造道地中药材品牌。大力发展肉鸡、肉鸭和蛋鸡设施养殖模式,扩大优质牛羊兔生产。支持规模家禽养殖企业自建屠宰加工项目。推进12家蛋鸡场和诏安温氏肉鸡场新建扩建项目建设,新增存栏蛋鸡50万羽、出栏肉鸡300万羽。力争肉蛋奶总产量达42万吨。
二是做强二产,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完善农产品加工制造产业体系。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提升工程,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产品深加工设备、技术。推进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渠道掌控、自主品牌升级,擦亮“中国食品名城”招牌,打造“世界厨房”。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中心,积极研发推广冻干食品、太空食品、休闲食品、脱水蔬菜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加强漳州“中国食品名城”对外宣传力度,继续举办中国蘑菇节等国际会展,加强与国际食品界的合作交流。
三是做活三产,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完善升级农产品物流体系。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培育一批省级最美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水乡渔村”,加快推进国有林场“一场一景”建设,创建国家级县域“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新建一批农产品产销联盟,支持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扶持建设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实体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及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提升漳浦等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水平。
领导签署:郭福泉
联 系 人:郭庆亮
联系电话:18760607863
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