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后一位进士的故居在漳州
泛黄的老照片上, 一处晚清闽南风格的民居 前院,两个人摆好站势,对着镜头合影。 在门前窄 窄的石头小巷一头,几个人在旁观,似乎对摄影很 好奇。 说到这,你心头会浮起疑团,老宅子的主人 是谁? 这张照片的正上方, 字里行间透露了 “身 份”:漳州振成巷 7 号汪受田宅。 现任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在 一次接受采访中表示, 其祖父汪受田是前清秀才, 随父汪春源回大陆先在漳州寄居, 后又定居厦门, 是闽南一带文化名人。 汪受田是汪春源的长子,也 就是说,台湾最后一位进士、当年台湾“公车上书”第一人汪春源的故居,就在现在的漳州振成巷。 今年 10 月,漳州市文史专家林南中发现了这 张老照片,并买入。 据有关专家推测,这张老照片 是林尔嘉于 1927 年所拍。 当时,林尔嘉自己开着 车和家眷从厦门一路到漳州考察,先到角美、石码 和浮宫,又到漳州城,再去长泰。 汪春源(1869-1923),字少義,号杏泉,晚年自 署柳塘, 台湾府城安平柱仔行人。 光绪十四年 (1888 年),时年 22 岁的汪春源,饱读诗书,满腹经 纶,与同窗丘逢甲一起渡海到福州赶考,登同榜举 人。 1895 年春,25 岁的汪春源赴京赶考。 4 月 28日,汪春源、罗秀蕙、黄宗鼎联合任户部主事的台 湾进士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联名向都 察院上书。 其中汪春源的上书内容中有这样一句 话:“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这份奏书震 动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 汪春源也被称为台湾的“公车上书”第一人。 台岛沦日后,汪春源耻为亡国奴,举家内渡,回 到祖籍福建,先住在厦门史巷,后寄籍龙溪县,居于 漳州振成巷。 在漳州,汪春源依然怀着儒生安邦定 国的梦想。 他于 1898 年再次赴京,参加光绪二十四 年戊戌科会试,得贡士;1899 年入都补行殿试。1903 年,汪春源终于成为癸卯科三甲第 120 名 进士。当时,台湾陷落已整整 8 年。在填写“亲供”(报 名表)时,他仍堂堂正正地填上:中国台湾省安平县 人。当他写下这几个字时,个人的科举史就成了台湾 的历史——他成为清代台湾最后一位进士。 当时,林尔嘉在鼓浪屿菽庄花园内设立了菽 庄 吟 社 ,施 士 洁 、汪 春 源 、许 南 英 等 内 渡 台 籍 才 子常站在海滨眺望台湾, 吟诗作赋抒发故土情 怀。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汪春源回到漳州,以 教书为业。 1923 年,汪春源病逝,安葬于龙海市 林前村名第山。 另经考证,汪春源墓址原为汪姓 居住村落,旧称尚保社。 清代平和县芦溪小连城 汪石养裔孙汪炎肇基于此, 民国初汪氏全族从 尚宝移居今九湖镇蔡坑村。 据蔡坑汪氏新谱载,汪 春源为同宗。 汪春源的曾孙、 现任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 的汪一凡观看了记者发去的老照片,专门回复《关 于“漳州振成巷七号汪受田宅”旧照的看法》给本 报,给予证实。 文中说,汪春源(字杏泉)旧居由“汪 杏记”经手购于 1920 年(民国九 年), 查 1950 年代的房产登记, 确是原编振成巷 7 号,与该旧照 题头相符 (现编振成巷 11 号)。1927 年 时 汪 春 源 公 已 去 世 ,标 明“汪受田宅”也是相符的。 据汪一凡推测,所示老照片应是当年振成巷 7号前院通往后院的小石径景色, 摄影者是站在后 院大门前,背对大厝,由内向外拍摄的。 正面景深 处,那看热闹的人背后才是振成巷。 “我祖父汪受 田公不在照片中, 影中人之一或有可能是林尔嘉 先生,还有待辨识。 ”汪一凡介绍,他们所站立的小 楼,处于从振成巷大门进来的左手边,可以注意到 其时已显“危房”之象,今已不存,现在前院已是个 小花园。 作为涉台文物遗址,汪春源漳州故居现在建筑 面积约 330 平方米。 今年,漳州市在实施《闽南文化 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提出,从 2017 年起至 2020年,漳州将修复和保护 10 位漳籍名人故居,其中包 括汪春源故居,目前已进入维修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