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红军赤卫队军旗的背后
华安县档案馆保存的“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军旗
一面旗帜殷红如血,旗面分布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破洞,正中间是五角星加倒立的黑色“镰刀斧头”图案。旗杆位置处的白布条上竖写“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黑字。在华安县档案馆,保存着这面红军赤卫队军旗。
史海钩沉,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其背后的动人故事也被揭开。
“这面军旗只是高仿品,原件现珍藏在北京市中国革命博物馆。”华安县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它见证了华安是中央苏区扩展时期的组成部分,见证了老红军邹天水47年孜孜以求重回党的怀抱之路。至于为何镰刀斧头的方向倒立了,工作人员推测是当时旗杆的白布条上缝错边的缘故。
原件军旗由邹天宝、邹天水两人保存,上世纪五十年代主动献给国家。据华安县老促会李世长在《华安县平东村老红军邹天水恢复党籍纪实》一文记述:“邹天水于1930年初在龙岩参加工农红军,不久转入红四军第四纵队,由于表现好,经他人介绍入了党。1933年间,邹天水任红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负责人时,在坎市战斗中负伤。”另据《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记载:“1936年6月,为配合闽西游击战争,邹天宝、邹天水从闽西回华安,带回‘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军旗、印章以及其他零星物品,分别藏于平东村的两处山洞中。1937年,邹天水率领一百多名赤卫团员伏击高安伪区长邹月丹所带部属,当场打死邹月丹等9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里,由于历史原因,邹天水一直脱党。1985年,尽管组织上已确认他为红军战士,落实生活待遇,他还是念念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虽已是耄耋之年且双目失明,但他总是倔犟地对儿子说:“我是党员,没有恢复我的党籍我死不瞑目。”为此,一家三代四处奔波,不断地向党组织反映申诉,在1997年1月16日,这位老红军忠贞不渝的追求如愿以偿。当时,他失明的双眼饱含激动的泪水,用颤抖的双手补交上了500元党费……
这面红军赤卫队军旗还为华安作为苏区县的认定出了“一份大力”。2013年,华安向上申报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可是根据申报要求,必须提供相关革命历史文物,由于华安置县时间较短,关于华安苏区的有关历史资料相对欠缺,幸好保存有“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旗帜和印章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