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漳州市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档案宣传

75年前的东山是啥样子?

发布时间:2017.04.24来源:漳州市档案馆点击率:1,203
       75年前的东山是啥样子?许多人一定很茫然,东山县档案局保存一张民国时期的东山地图,或许可以让你有点眉目。
                                                 
     75年前的这张民国地图,看似普通,如今,却成了东山岛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这张地图除了左上角和右上角有断裂和中间折痕外,其他部分都保存得较为完好。从地图上载明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张民国三十一年六月的《东山县全图》。地图上标明,标高自公道镇中心小学门前假定点以十公尺起算。地图的单位有公尺和市里,比例尺为1:500。地图上所有的文字很清晰,均为繁体正楷,自右至左书写。地图的左边标注的“东山县土地陈报处制”字样,应为当年地图的绘制单位。
         从这张地图看,东山县和诏安、漳浦的县界十分清楚。从例图和不同的符号标识中,不仅可以很轻松地看到民国时东山县的山脉、河川、沙滩等自然要素的地理分布,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东山的县治、乡治、村庄、学校、医院、塔和亭子等社会要素的分布,地图对东山的大路、小路、乡界、农地、荒地和盐田等有详细的描绘与标注。
“应该说这是至今发现的民国时期东山县唯一的一张地图,填补了东山县地图的一项空白。30年前,它被收录进《东山县志》民国稿本。”东山县档案局有关人员这样形容这张地图的稀罕度。他说,地图制作的程度很精细,承载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丰富信息。记者查阅《东山县志》发现,民国五年五月一日,东山县成立,曹祯任知事。随后共有36位担任民国时期东山县县长。民国三十一年,东山县设有九个乡镇,设在城区的有正义镇、公道镇,设在康美的有统一实验乡,设在西埔的是中兴镇,设在梧龙的是复兴乡镇,设在杏陈的是西北乡,设在前吴的是西南乡,设在陈城的是东南乡,设在游澳的是古雷乡。
        一张张不断更新的地图,是行政区划和地名变化的最好见证。东山县变化最大,可谓面目全非。75年前,东山县有3个镇6个乡,现在东山县有7个镇,从地图上比较,没有一个对得上号。民国时期的正义镇和公道镇大致就是现在的铜陵镇,以及今天康美镇后宅村;中兴镇包括现在的西埔镇一部分和樟塘镇的霞湖、前马鞍、后马鞍等村;统一乡即现在的康美镇和樟塘镇的樟塘村。此外,地名中的“山迹”现为“山只”,“杨上”现为“洋上”,“丁上”现为“顶上”,“佘鞍”现为“城垵”,“后岐”现为“后崎”等等。
           与今天的东山县行政区划对照,当时的东山县范围比现在大一些。民国时期,东山县辖域包括东山岛和古雷半岛及其周边诸小岛。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 “古雷半岛,纵20里,横4里,最狭处仅半里,面积60余平方里。东临大海,西以港口村与漳浦的蓝头村为界;南距东山岛,隔海20里;北以双屿、白鸭屿与漳浦为界。”1952年9月,原诏安县辖的大产岛划入东山,面积3.2平方公里;1955年11月,东山划出古雷半岛归漳浦县管辖,面积15平方公里。
        这张制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图,还反映了当时一段东山的抗日历史。据东山县文化发展研究会研究员林先生介绍,东山县旧地图特别标注的“苏尖峰”(后统称“苏峰”)即东山岛的最高峰,在抗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抗战时期,盟军为严密监视日军来往动向,在东山岛的制高点“苏尖峰”(当时属复兴乡)和次高峰“大帽山”(当时属东南乡)建立监视站,配备美军报务员和电台监测日军行踪,并随时与福建华安中美合作站保持通信联络。日舰每经过东山岛海面,都在同盟军严密监视下,一有蠢动,抗日同盟军的飞机立即起飞追击。因此,在这个海上咽喉上空,频繁发生盟机与日军飞机、军舰的激烈交锋。盟军空军能够及时得到精准情报,盟军在苏峰建立的监视站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