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闻的源头活水
我与肖招鸿局长相识,说早是在1998年,说晚是去年才真正结识的。八年前,我来到闽南日报社当记者,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把闽南日报复刊以来的报纸翻了个遍,主1998、1999年的报纸时,发现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建国50周年中的大型
闽南日报社记者 罗培新
我与肖招鸿局长相识,说早是在1998年,说晚是去年才真正结识的。八年前,我来到闽南日报社当记者,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把闽南日报复刊以来的报纸翻了个遍,主1998、1999年的报纸时,发现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建国50周年中的大型纪实报道,有三分之二报道是署名“肖招鸿”写的。他的文章文采飞扬,文字形象生动,题材紧扣时代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并不知道他是谁,只好先将他定义为一个不是新闻圈内的“新闻前辈”。
直到去年5月份,报社领导对我说,这几年市档案馆活动很多,也很有特色,有很多报道资源,让我联系挂钩市档案局,我这才有幸真正结识了肖局长。初次见面,他坐的笔直,我断定他和父亲一样曾经是一个铁血的军人。随后,工作的对接从6·9国际档案日档案宣传开始。肖招鸿局长从版面策划,到具体档案题材、档编排组稿,他都亲力亲为,费尽心思。让人感动的是,他还亲自撰写了《兰台使命的漳州答案》重要言论文章。今年6·9国际档案日宣传,他又提前4个月就在思考策划。春节过后就带领市档案局编研科、宣教科和我一起,一个县又一个县去调研档案资源,摸清全市档案馆珍贵档案的“家底”。随后与闽南日报社联合发起举办漳州市首届珍贵档案评选活动。
这次评选活动,全市多个政府网站,多达60个官方微信公众号参与活动,参与投票总票数超过18万票次,票源涉及到北京、天津、广州、香港和加拿大,受到市委领导和宣传部门的肯定。其中很多读者打电话赞扬,也在网站、微信留下了大量的叫好叫座的评论。甚至,我还接到香港一位读者电话,一开口就称活动是文化的盛宴,感谢对他祖上爱国爱乡精神的守护。一讲就是半个多小时。
去年11月7日以来,短短半年多,我一共采写市档案的报道共65篇。与市档案馆的干部“混”得火热,俨然成了市档案局的编外人员。可我深知,这么多无以伦比的新闻源头活水,就在于肖招鸿一心扑在工作上,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很多事情,他都亲自策划、亲自组织实施,冲在第一线。给我留下了创新型实干家的印象。可我万万没想到,直到这次局里同志邀请我参与报告团,我才知道知道这一个惊人的事实,让我感到十分吃惊,他居然是一个癌症晚期患者。八年来的记者一线采访,我接触和见过的癌症患者至少上百例的。给我最多的印象是,他们通常谈癌色变,心里充满恐惧和绝望,精气神更是十分沮丧,意志不强的人很难扛得住。
可他呢?在过去的五年中,病魔来袭,徘徊在生死的边缘,他选择以一种坚强和豁达的精神对抗着疾病,仍不忘身体力行,一心想着档案,忘我工作,出色完成任务,不但没有因为个人原因拖累档案的后腿,反而是冲锋在前、奋力拼搏,将一名共产党人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一种种子的力量,以最强烈的方式,把超脱的心、超人的毅力,传递给无数人,让不少患者精神大振,仿佛在沙漠中得见绿洲。
肖局长常说,“生命只有一次,活着就要激情飞扬!”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和激励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呢?让他义无反顾地在党和人民交给的事业里播洒汗水和心血,书写了大写的“担当”二字呢?我从档案馆这几年知名度的提升,从那一件件国家级奖牌数据里面,读懂了这一切。那就是他的兰台梦想,他的信仰信念,支撑他砥砺前行!“忘掉病痛,唯一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狠一点,把自己‘交出去’,交给档案,交给责任,交给使命,交给信仰。” 肖局长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不是说说而已。他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