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漳州市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20202010号提案的答复

漳政办函〔2020〕13号

发布时间:2021.07.19来源:点击率:0

洪碧玲委员:

《关于加大力度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建议》(2020201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明确漳州、厦门、泉州三地市人民政府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体。今年来,漳州市坚决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关于“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的殷殷嘱托,在文化和旅游部、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贯彻保护方针,留住历史风貌,筑牢生态根基,聚焦活态传承,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法制建设持续加强,一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环境进一步改善,非遗保护氛围更加浓厚,非遗进校园活动深入推进。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共识共建,群策群力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理念上高度一致,规划上一脉相承,机制上建立健全,推动上亲力亲为,投入上十分舍得。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定位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把闽南文化生态作为灵魂工程来打造。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编制保护规划,成立领导小组及常设机构,设立专家工作委员会,每年有专项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

领导小组经常性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汇报,部署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做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各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多次听取建设情况汇报,开展非遗专项调研,提出指导意见,落实建设保障,推动工作开展。2020年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列为年度重要工作计划,市政府继续投入10多亿元保护修缮漳州古城,使这座闽南特色古城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市人大、政协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传承的建议提案每年近50件,有力地推动了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既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形成保护区建设合力。

此外,今年还将对领导小组进行调整补充,加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力度。

二、协作机制逐步强化,统筹协调,共同推进

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中,已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闽西南协作区的重要内容。相关地市已初步建立起协调机制,共同联手保护传承区域特色文化,携手深入开展、挖掘和系统整理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强化分工协作、共建共享,培育区域文化品牌和认同感。加强文博、书画、摄影、非遗、文创等文化活动合作交流,共同搭建地域、文化、历史、旅游资源等宣传推广平台,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下一步,漳州市将积极推动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厦漳泉同城化协作机制中。

漳、厦、泉三地市在经常性组织的节庆活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成果展、海洋文化研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览中,不管哪方牵头,都会邀请其它各方共同参与,切实增强整体优势和效果。“送王船”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也在三地市共同推进下,进展顺利,今后还将根据申报要求,加强合作。同时,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方面将进一步推动厦漳泉通力协作,活动共同参与、建设协同推进、成果各方共享。

三、对台对外交流广深,品牌创新,力促契合

近年来,漳州市强化“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理念,充分发挥祖地优势,举办了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及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全年到漳交流的台胞超9万人次。组织漳州市南词走进台湾活动,还与当地有关部门开展“清新福建 花样漳州”旅游宣传推介。漳州与金门互设文创和文旅体验驿站,漳台文旅交流进一步深化。通过你来我往、交流交往,不断增进闽南文化认同感,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近期,漳州市对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向省文旅厅请示,将世界闽南文化节作为三地配合的品牌活动,由漳、泉、厦三个地市轮流主办。省文旅厅表示支持,但没有加以协调。目前,漳州市制定了举办闽南文化节的初步方案,拟经市政府同意后适时进行。在这之前,将会依托相关节庆,组织闽南文化研讨活动。

漳州市持续加强芗剧等闽南语言文艺精品创作,继芗剧《保婴记》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后,近年来又创作了芗剧现代戏《谷文昌》,荣获文旅部十大舞台精品工程。同时,每年都举办闽南童谣、少儿闽南语故事大赛等活动,努力保护传承好闽南文化生态的语言环境。

我市将大力推动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今年拟举办2020年海峡两岸南词交流展演及研讨会。并与台湾地区联合将“漳台弄虎”“漳台红麯传统制作技艺”两个项目申报漳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四、理论研究持续深入,服务建设,成果丰硕

漳州市一直致力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究与探索,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2012年6月,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成立,标志着漳州闽南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成立以来,研究成果显著,已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7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0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65项,出版学术专著38部,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31篇,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10项。2014年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历时一年多时间编纂而成《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两套丛书,汇集了两岸专家学者智慧,填补了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闽南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闽台文化交流》是福建省唯一一家闽台文化研究的重要刊物,该刊物从2006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48期,刊发文章1000余篇。

“保护区”设立以来,已经出版了一批闽南文化相关书籍,如漳州文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古丰登”系列丛书、“百年芗剧”系列丛书以及理论研究成果等专著。据不完全统计,漳州有关部门、项目保护单位及传承人编写的有关闽南文化丛书、专辑、图录已不少于百本(套)。仅2019年,就整理出版了一批闽南文化研究成果,如《闽南传统民俗文化》系列丛书、《漳州闽南语歌谣》《漳州闽南语口语》《陈彬论文随笔创作谈》《王文胜创作剧目选》等。目前,《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写已进入扫尾阶段。

今后,我市将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等,集中研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提高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成果水平。

五、整体保护成效斐然,独具特色,尽显魅力

漳州素有“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之誉,至今仍较好地保持着闽南文化原生态。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6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5个;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17个。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8个。今年来,投入4000多万元,以“留住城市记忆”和“记住乡愁、根在漳州”为重点,对古厝、古桥、古街、古树、古牌坊等“五古丰登”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有效保护。

漳州古城是漳州人的历史记忆。国家级非遗项目歌仔戏、片仔癀制作、布袋戏、锦歌、木头偶雕刻、木版年画、八宝印泥、蔡福美制鼓技艺,以及省级非遗灯谜、漳绣、南音、大鼓凉伞等,都是在古城诞生并延续在市井巷末之中。为打造好漳州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市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成开放式的闽南文化展示区域。在古城设立的“漳州非遗综合陈列馆”,借助古城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街众多的文物群和浓厚人文气息,向游客展示漳州非遗,提升了古城旅游的文化韵味。2019年,接待参观者2多万人次。

推进特色小镇和传统村落建设。今年,继续重点抓好长泰县古琴特色小镇建设,依托龙人古琴文化村项目,建成龙人书院、制琴演艺教学坊、生态农耕文化体验区等,成为集古琴文化传承、艺术教育传播及文化旅游与置业等为一体的特色基地。

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展示场所功能。全市已建有非遗综合展示馆及专题馆12个,项目传习所(传习中心105个。今年将重点建设漳州市艺术馆新馆“漳州市非遗综合展示馆”,并对古城非遗展示馆加以提升完善。各个展示馆都配置综合实物展、视听视频展、图片展、动态非遗展示展演空间等设施,常年对外开放,经常性开展各项活动。传习所(传习中心)主要设立在项目保护单位或传承人生产生活场所以及乡镇、村、中小学校等地,配置传习设施、设备、道具、活动空间等,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传习和展示活动。漳浦多家剪纸传承展示所甚至构成了专业网状布局,遍布于全县各乡镇、中小学校,在展示、教学、收徒、销售等方面形成产业链条。

漳州市在加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同时,注重营造全社会保护文化生态的氛围,大力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优秀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入社区等文化惠民工程。在幼儿园推行闽南童谣和游艺教学;小学增加传统艺术、传统技艺和闽南传统节日等相关课程;中学开设闽南民俗、乡土文化课程;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或开设选修课等。全市2019年共组织进校园活动200多场次,深入160多所大中小学,为3万多名师生开展非遗传承;拍摄《漳州非遗小课堂》,已在福建教育电视台播出30多期;设立了一批“漳州市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建设了一批“非遗”特色学校;编制了一套漳州“非遗”校本教材;培训了一批“非遗”师资;组建学生“非遗”艺术展演团,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下一步,漳州市将加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力度,维护好闽南文化赖以传承保护的发展环境,大力开展非遗宣传和传承传习活动,持续全面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良好氛围。

六、保护机制依法建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今年,漳州市将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漳州市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编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漳州市建设提升方案》,由市政府颁布实施,大力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提升方案》将制定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十个专项保护规划,确定重点保护区域,明确保护目标,梳理重点建设和保护项目,并规定项目的具体落实责任、落实时间,实施“清单式”管理,逐年逐项完成既定目标。

年初,漳州市印发了《2020年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要点》,针对性指导各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相信通过依法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会得到更好的推进。

 

领导署名:蔡加立

人:侯沿澜

联系电话:0596-2062912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